- 板橋史前遺跡
今人不見古時月,
古月仍舊照今城。
集優雅與富美、繁華及滄桑於一身......。
古典的枋橋‧力邀您神遊共賞。 - 板橋地區史前文化
板橋地區,一望平原,三面大河縈迴,氣候無劇烈之寒暑變化,應為適於史前人類居住活動之場所。然而,由於此地開闢甚早,又始終為人口稠密地區,時至今日,非稻田即為村莊都市,由於人類活動太過頻繁,或有地下遺址亦不易尋求了。
據《板橋市志》所載,民五十年九月,前台北縣文獻會編纂組長吳瑞基,提出早期石器一件,發現地址在板橋新埔地區,故名「新埔遺址」。
- 發現地點與經過
地點-位於本區新埔地區,現隸民生里,由板橋往台北市之文化路,正好於此地與漢生路交叉;遺址所在地,即是今天文化路東側,接漢生路北側之三角地帶。由遺物出土處向西至該交叉路口約50公尺。發現經過民國50年9月,居民於該地建屋,開掘地基,地方人士(林再清先生)指出有奇怪石塊出土,事為前台北縣文獻會編纂組長吳瑞基所知,前往巡視,乃發現本遺址。 - 周邊地形與範圍
地形-遺址所在處,為一平原較高之地,海拔約9公尺上下,附近無河流及泉水;但西向約250公尺有一崖崁,崁下低地約海拔6~7公尺,高、低地銜接處,有小溪一條,蜿蜒西北流,相傳為公館溝。 此大片低地可能為遠古時期大漢溪的河床,或其支流所經之處,滄海桑田,後已乾涸(今大漢溪的河面,已遠在崖崁西方三、四千公尺的地方了)。
範圍-本遺址出土處,今已全部淪為都市樓房,範圍不明。 - 出土遺物
僅發現匙形石斧一件,在地基土溝中出土,器完整,全長270mm,最寬處在刃端處約83mm處;最厚處在柄部約3、40mm,自柄部以下,兩面精磨可鑑。兩面部皆圓轉向邊兩邊亦磨製精美,有整齊之刃狀,中鋒。刃部呈大弧形,惟其刃部有微小的新傷缺口。柄部全長約84mm,全部為錘琢面。質料為沙岩。除此石斧以外,現場並未發現任何遺物。考古學者推測其應為圓山文化系統之遺物。 - 圓山文化
台灣地區史前遺址中,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著名考古遺跡,出土地點在今天台北市圓山兒童育樂中心附近,出土遺物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大型貝塚的發現,以及大量磨製石器的出土曾經吸引許多考古學家的研究興趣。從圓山文化遺址中,我們可以發現,台灣北部早期先住民在生活上已經脫離了漁獵型態的生活方式,石製農具的數量也大大多過以往,由當時的人類食用後隨手丟棄成堆的貝塚化石可知,台灣北部在3~4000年前便有人類定居。 近來考古學者正密切研究圓山文化與其後出土的植物園文化遺址以及芝山岩文化遺址之間的關聯。根據推測,板橋新埔遺址中出土遺物的特徵和年代,與圓山文化遺址頗為一致。 - 周邊史前遺跡
板橋區雖未發現大量史前遺跡,然而周邊市鎮則有不下數百件的出土遺物。例如:
(1)員山遺址:出土於板橋東方一公里處,屬今中和轄區。
(2)平頂山遺址:出土於板橋東南方2公里處,屬今土城區。
(3)大安寮土地公山遺址、虎仔山遺址:距板橋區東南6~7公里。
(4)潭底遺址:隔大漢溪西向約3~4公里。
(5)新莊營盤遺址:出土於板橋西北10公里處的新莊。
以上各時期之史前人類活動範圍,與板橋的地緣關係甚為密切,其活動地區必當及之,為勢所必然,但由於板橋地區人類活動太過頻繁,或有地下遺址,亦不易尋求了。 - 林家花園與板橋
名聞遐邇的板橋林家花園,是清咸豐年間林本源宅第的庭園建築。「林本源」並非人名,而是來自漳州林家第二代先祖林平侯,將財產分給五個兒子,分別以「飲水本思源」為記,但五子中,只有三子與五子是親生,故取其記的「本」和「源」為宅第名號。
板橋街市之逐漸形成,與林本源家族之移居枋橋,關係甚大。根據林平侯後裔林衡道先生所言,林家最初卜居新莊,不堪漳泉械鬥之擾,舉家遷居枋橋,並建設街市。(台灣風物第十七卷,第五期,板橋鎮鄉土史座談會紀錄)林氏一族遷居板橋時,枋橋水運仍十分便利,北至艋舺,南至大嵙崁街(今桃園大溪),枋橋林氏居中,收南北控制之效,致富之後的林本源家族,自然進一步建設枋橋街市。
林家花園導覽
林家花園-
林家花園有「園林之勝冠北臺」的雅號,是現有臺灣古式庭園的代表,樣式與大陸華中、華南相同,係林維源聘請當地數位名家設計,費銀50萬兩建成,而當時臺北城之修築,只不過才費貲20萬兩而已,林家之富可見全貌。
提起林家花園的濫觴,應回溯到林維讓任族長時,時為咸豐11年(西元1861年),漳泉和議後,開始營建庭園,但規模較小,到了林維源拜官、任族長後,乃廣建庭園以為社交場所,大力施工至完工約在光緒14~19年(西元1888~1893年)。